读《被讨厌的勇气》

一本有关个体心理学的书.

整本书通过一个哲人和青年的五夜长谈来介绍了阿德勒思想的一些核心观点.

来重温下这段高质量的深度交流.

核心观点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针对人际关系, 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 自立
  • 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持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 “我有能力”的意识
  •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 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social-interest)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社会的最小单元是”我和你”, 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以”我和你”为起点,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

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 自我接纳

    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 接纳自我.

    自我接纳容易与自我肯定混淆.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做到自我接纳, 需要有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的智慧.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真正做到了自我接纳, 就自然拥有了甘于平凡的勇气.

  • 他者信赖

    这里的信赖是指无条件地相信. 即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

    无条件地相信他人可能会被欺骗, 被利用. 但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那么, 选择了无条件信赖他人的人, 要如何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他者贡献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 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幸福即贡献感.

    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追求他人的认可, 也是获取贡献感的一种手段. 但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而真正的幸福基于自由.

再谈共同体:

共同体包含宇宙, 过去和未来,甚至从生物到非生物, 可以认为其范围无限大.

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同时, 我们也有选择共同体的自由. 以”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有关自卑

阿德勒心理学有关自卑的观点.

自卑如何产生?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人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但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因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区分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如何弥补自己缺失的部分?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不正确地处理自卑感可能会导致产生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这样的例子遍地都是, 比如我要是努力也能xxxx]

另一种则是, 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可能发展成夸耀不幸.

人生课题

人生三个课题: 工作, 交友, 爱. 都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

从人际关系的深度来看, 爱深过交友, 交友深过工作, 而交友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爱的课题则是三个课题中最难的, 包含与恋人和家人的关系.

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爱中常见到束缚关系,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为什么人们无法获得这样无拘无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你的自由?

寻求他人的认可.

但是不寻求他人的认可, 不迎合他人, 并不表示要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 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 理解这点, 需要理解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是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适度距离.

如何分辨这是谁的课题?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分离课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吗?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对于不是自己的课题,就放任不管吗?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主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 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即: 不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但在他人需要帮助时, 竭尽全力加以援助. [是否接受援助也是他人的课题, 不可妄加干涉]

由此可以衍生出有关信任的话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关于自己的人生, 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注意不要掉进回报思想的坑:

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一一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这其实并非是不辜负好意,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如何从起点(课题分离)走向终点(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中有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批评和表扬就是典型的纵向关系的表现, 批评和表扬中, 隐含着上下级的关系.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也就是与所有人都建立着”虽不同但平等”的关系. 不批评也不表扬, 而是援助, 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鼓励.

那具体应该如何鼓励?

对于他人的帮助, 不是表扬, 而是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对他人有用. 而“我对别人有用“这一感受,能增加人生活的勇气。

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横向关系. 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

这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在建立起横向关系后, 如何继续走向终点?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人生即此刻

人生是一连串的霎那.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这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瞬间便己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过去和未来没有关联.

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己。而且, 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当下即完结:

认真过好了“此时此刻”,那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个人收获

看整本书的过程中, 特别喜欢的是哲人如何引导着青年去寻找答案的过程. 懂得步步牵引, 而不去剥夺他人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 实在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毕竟人与人之间, 能进行如此质量的深度交流, 实在是少之又少.

那么, 读完后,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请你, 感谢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