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何爱会伤人》

有种续上一篇的感觉.

刷完《为何家会伤人》后, 继续刷了《为何爱会伤人》,虽然书中有些篇幅与《为何家会伤人》重合了. 但并不影响阅读体验, 还是值得一看的.

同《为何家会伤人》一样, 我也基本按照书本身的结构整理了下笔记, 内容多为章节摘选.

来过过.

爱情, 是一种轮回

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对于所有人而言,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

轮回,是为了什么?

  • 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 修炼你的心

一段完整的感情, 会有三个阶段:

  • 1 + 1 = 1

    幻想阶段: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

  • 1 + 1 = 0

    幻想破灭: 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

  • 1 + 1 = 2

    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接受了那个真实的人,终于感觉到,以自己的真实存在,与对方的真实存在相处而生出的爱,才是最踏实、最真切的爱。

迷恋: 源自幻想的爱

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那么,无论这目标看起来多么崇高、伟大和迷人,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优秀的异性很容易碰到, 但是找到一个能安慰自己痛苦的结伴而行的伴侣难得。

为什么我们容易迷恋?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强到不可思议的情感,一般总是因为那个人强烈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

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

熟悉感是一见钟情的秘密。

我们都会忍不住去重复童年,哪怕它伤痕累累,哪怕再一次受伤。

这是因为,理性没有力量,情感才最迷人。

我们每一种重要的生命感觉,几乎都在童年时第一次建立。这些感觉才是我们心灵的内容,而理性的认识只是附属品。

命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学会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不幸就重复不幸;

学会信任就重复信任,学会敌视就重复敌视;

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重复是因为我们惧怕丧失预见力

无论好的强迫性重复还是糟糕的强迫性重复,改变起来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

七年之痒

我们至少有两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岁,一次是爱情。

心理学理论认为,六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七年之痒,意味着婚恋的第七年会出现严重问题, 从感觉上而言,或许第六年更重要, 一些婚恋故事都是在第六年出现了幻觉的破灭感。

你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

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

尝试着与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 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六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不过,看到了恋人的真实存在,并不意味着关系一定有救有时结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证。

爱情是最难把握的。感觉有时似乎过于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 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心中充满恨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是错误的。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外部关系越重要,我们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

    一个内心充满恨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有可能成为那个人的地狱。

  • 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

    一个人越迷恋爱人,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 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

  • 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很多手册提到, 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

    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

    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其实远不如情侣关系。

    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去判断一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 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

    男人让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展示自己的优点;二是否定女人的优点。

    男人普遍习惯于否定女人,也习惯伪装得很行。并且,自己内心越自卑,就越伪装得“我很行”。

  • 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发展新的感情时,常做的一件事是诉苦。

    然而,作为倾诉对象的人忘记了一点,倾诉者是自由恋爱,以前的恋人是他们自由选择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有至少一半的责任。

    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团糟。那么,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除非这个人有这样一个素质:他在向你倾诉时,很少描黑对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责任。不过,假若一个人具备这种素质,你会较少听见他诉苦

  • 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

    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有时还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小结:

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它比这些教条更真实、更可靠。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 一定要找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

绝望的爱

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我不值得爱”的自卑感,而当童年获得的爱的确很少时,这种自卑感会发展成巨大的不安全感或恐惧。为了防御这种不安全感或恐惧的涌出,我们会形成种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是,爱,不管是去爱还是被爱,其前提都是要突破这种自我防御机制,那时就会一下子被不安全感或恐惧感袭击,反而会觉得更恐惧。这时, 我们会认为是爱令自己恐惧,而很少想到,是自己心中本来就有如此深的恐惧。

所以,最好一开始彼此就知道这是一场不可能的爱,那时反而会爱得很投入。

谁都不敢真正走向爱,谁都对被伤害非常敏感。

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

为何我们会去找与自己不一样的伴侣?

我们选择和谁在一起,一定有这样一个意思——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我想拥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质。

每个生命都是受局限的。意识上,我们认为自己的这一套玩意特别好,必须坚持,但潜意识上,我们渴望自由和圆满,我们渴望能吸纳那些不一样的品质。

我们所坚持的品质——“好我”——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被别人接受。

我们对“坏我”有渴望。

我们不敢发展出“坏我”的品质是惧怕别人不接受自己。

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 只有学习接纳这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学到其品质,这个功课才算通过。否则,这个功课会一直继续下去。

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难以避免的爱情战争

要激情, 还是安全感

只要两个人用心相处,那么慢慢会明白,没有哪个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个人都很精彩。

我们无数人极其缺乏安全感,为了拥有“至少有一个人绝不会离我而去”的安全感,我们甘愿将那个最重要的人——配偶——变成一个乏味的人,那就意味着他(她)没有别人要了。

经营感情,即, 知道感情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恩赐,你会预料到感情出一些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你会有耐心地去沟通,去化解问题,于是感情可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两个人拥有一份稳定而又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经营感情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

控制对方的钱,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做的事情之一。

支配与服从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藏着一个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在人际关系, 特别是亲密关系中, 一方没有理解另一方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另一方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他, 将自己的方式强加给他人. 这种诱导无处不在。

投射性认同:

有些人会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

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四种常见类型:

  •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性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但这些并不是无法改变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每个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爱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动地强加,而被支配者则是委婉地强加。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恋人的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执着在自己的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

吵架-隐秘的权利斗争

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权力。

权力欲望也即控制欲望。

很多对夫妻吵来吵去,其实就是在争取这样一个结果——“你什么都不懂,你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你什么都要听我的”。

当你的某种方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你的那个方式一定透露着你的潜意识层面的一些隐秘的东西。

所有在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脑中都会有一个自己可以操控的爱人原型。

在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较量的双方都失败了,谁也没有改变谁,同时又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彼此,而后就可以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与其打交道了。

放下亲密关系中的挡箭牌

我们要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去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某种程度的链接感才会发生,而链接感一旦会发生,一个亲密关系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但是,假若一旦发生冲突就竖起“你是个大罪人”的挡箭牌,那么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你也切断了感受传递的通道。

在交流中使用挡箭牌, 几乎在任何一个亲密关系中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且很多时候相当隐秘

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在乎的,而我们越是在乎,就越是怕承担责任,就越是希望分出个谁对谁错来。不去纠缠谁对谁错也是很多婚恋专家强调的一个原则。

重要的不是去分出个对与错来,重要的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具体到你自己身上就是,你能否坦承地表达你的所有感受,你又能否聆听到对方表达出来的感受。

感受,主要是身体的感觉和情绪这两种。

“你是个罪人”,这是亲密关系中最容易找到的挡箭牌,也是最好的挡箭牌之一。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主动去追求这样一个挡箭牌,好让自己永远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格局不只会在政治中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样会出现。

警惕被动攻击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击,一定会感到愤怒,并想还击。

在严重失衡的关系中,弱势一方不敢表达愤怒,更不敢还击。

但是,愤怒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的。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方式最终达到效果,却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有什么两样。

这种心理机制,叫作被动攻击,常被比喻为“隐形攻击”

相比直接攻击, 被动攻击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

被动攻击极其常见,在我们这个不习惯表达情绪的社会中,这种隐形攻击几乎无处不在。

如何解决?

学会直接表达愤怒.

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意识不想,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自己是否通过语言、态度、姿势等伤害过别人,并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和颜悦色?如果你经常这样做而自己并未意识到,那么,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现了偏差,看看你同别人的关系有哪些不正常。

关系与性

如果不是有明确的生理原因,但在性上却出现了问题,那基本可以断定,一定是在建立亲密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学不会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的人,就无法学会享受健康的性爱。

任何选择都有道理

人格对立面

形成矛盾的意识: 看到A, 也就看到了-A

找到A比较容易,但看到自己身上有-A,这就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了。

文中举了一个负责, 勤奋的企业家找了一个懒散的合伙人:

这不是你做生意的需要,而是你内心的需要,你需要找一个人,把你内心深处被严重压抑的东西投射到他的身上,那样看到了他,也就像是看到了你自己。你要感谢你的搭档,他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甚至这个需要比成功更重要。这个搭档成了你的替罪羊,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将你内心的冲突转嫁到这个外部关系上来,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你的痛苦。

第三者

马丁.布伯的哲学观核心——一个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马丁.布伯中的”你”首先指的是上帝, 其次才是人. 必须心中有上帝这个“你”,“我”才会有存在感。

从物理学和几何学上讲,两个人组成的关系只是一条线,脆弱、不平衡。相反,一个三角关系才容易是平衡的、稳定的。

三角关系中的一角不必非得是人,也可以是事业或其他事物。

多数家庭的共同特点是,男人的“第三者”是事业,女人的“第三者”是孩子,这样每个人都处于三角关系中,家庭因而变得比较稳定。

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一个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个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你身上,这种状况一定只是暂时的,它非常不稳固。

当一段感情已经走到尽头时, 为什么双方不愿提分手?

两种心态让人们不愿提分手:

  • 赌徒心理

    即,我投入了10分,希望对方能回报10分,但对方却只回报了1分,我太不甘心了。

  • 自恋心态

    这样的人有另一种“完美情结”:我很聪明,我永远不会错。于是,当他们发现自己选错了一个异性时,他们非常难过,但主要不是为了这个异性带给自己的伤害而难过,而是为“我怎么会看错他(她)”而难过

真爱,需要决心、勇气和真正的责任感。懂得真爱的人,要为对方负责,但同样需要对自己负责。

真正的善良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很多恋爱一开始都是失衡的,一方在扮演另一方的父母。但是,这种关系模式最好不要一直持续下去,否则,这种外在的失衡最终会导致双方内在的失衡,那时至少有一方会产生到外面去寻找平衡的想法或冲动,这是很多婚外情的重要原因。

一个和谐的亲密关系需要付出和接受的平衡。

依赖与反依赖

瓦苏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层,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层。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

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

而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享受亲密,就必须揭开自己的保护层。对此,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惧怕,因为那时就得面对心中隐藏的伤痛。

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

前一种创伤,即被抛弃的创伤;后一种创伤,即被吞没的创伤。

被抛弃的创伤:

也被称为分离焦虑。

极其常见。它主要表现在,孩子与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上。

因为中国的情况, 妈妈们产假太短, 习惯由老人带孩子等, 导致孩子们想与妈妈亲近的需要普遍没有得到满足。

被吞没的创伤:

常常是与被抛弃的创伤连接在一起的。

分离焦虑可能会带来分离攻击.

分离攻击,即当你觉得关系太过于亲近时,你得发出攻击性的信号,以此与对方暂时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内疚,是有严重被吞没创伤的人的共同情感。

被抛弃的创伤和被吞没的创伤,几乎总是在一起出现。它们先是一同出现在亲子关系中,而等这个关系中的孩子长大后,它们就会一并出现在情侣关系中。

化解吞没的关键 — 学会拒绝

如果一个妈妈太渴望与儿子亲密,那么这个儿子先是享受,接着是感觉到被吞没,于是想逃离,但这个想逃离的愿望,又会产生内疚,觉得对不住妈妈的爱。

比内疚更深一层的,是恐惧,是害怕被妈妈惩罚,害怕被妈妈抛弃。

认识这些内疚和恐惧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只有化解掉内疚和恐惧的障碍,一个男人才可以真正做到允许自己追求独立。

对有被抛弃创伤的人表达拒绝,因为每个人都是要通过自己而证明自己的存在。

走向真爱

男人和女人

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

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

看起来,我们要的是婚姻、地久天长、绝对忠贞、我是你的唯一等完美的爱的仪式,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我的存在对于你是有意义的。

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集体无意识,而这集体无意识中藏着很多原型,每一个典型的人,都可以视为这个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的映现。

常常有人会说,女人是爱情的动物,所以一旦发现爱情似乎不存在时,她们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但是男人也是爱情的动物,一旦发现爱情不存在时,男人的整个存在感也会受到动摇。

真正的合一,是你彻底了解了自己,也彻底了解了对方。你先明白,你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人,但你们在长时间的相处中驯养了彼此,突然有那样的刹那出现——你们碰到了彼此的心。这样的时刻一再发生,最后你们两人的精神交融在一起,两个人宛如一个人。然而,你们两人的精神独立性依然存在。

对幸福盖个戳

我们对爱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说,我们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于是,当我们有爱与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这时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

假若我们真的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每一次美好的感受,它本身就是一个爱的证明

从根本上而言,是我们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将心打开, 让爱流进来

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就是,一个痛苦让我们难受,我们就用一些方法将这个痛苦包裹起来,好让自己意识上看不到这个痛苦的存在。然而,这个痛苦并未消失,它只是转入到潜意识中而已,并会以我们理解不了的方式控制我们的行为。并且,如果将痛苦包裹得太严实,一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就会处于被截流状态,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

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小结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客体”.